过去数年来,瓦格纳在非洲的活动非常活跃,范围也非常广泛,至少在12个国家都存在军事或商业活动,主要是进行军事干预、资源开采等,还满足了俄罗斯一定的战略需求。
2017年,中非共和国爆发内战,政府军无力应对反政府武装,于是该国政府主动向俄罗斯寻求军事支持,瓦格纳集团首次以“军事教官”的身份进驻,双方一直合作到了今日。
然而,事情在瓦格纳发生叛变后就出现了转变。据相关报道称,俄罗斯这段时间一直要求中非共和国停止和瓦格纳的合作,并希望用俄罗斯国防部控制的非洲军团来取而代之。同时对于支付方式,俄方也希望非洲方面用现金支付安保服务,取代此前的用资源换取合作。
(普京)
报道表示,俄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今年已经多次派出国防部副部长到访中非共和国了。但是非洲这边的态度也非常坚决,他们认为,合作已久的瓦格纳集团,是一个更加有效的组织,且在当地拥有更高的权威,与当地的军队也联系密切,所以不太想换。对于俄方提出的现金支付安保服务一事,非洲方面更是不认同,表示非洲只有这些资源,无法拿出足够多的现金支付给俄方。
其实类似被取代的情况,瓦格纳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在去年兵变事件后,俄罗斯立法机关就加速制定了《私人军事公司法案》,当时瓦格纳就因为没有完成注册被认为是非法组织,其在非洲的2100名人员就被强制编入“非洲军团”,这些人禁止参与直接作战,只能执行矿区安保等低风险的任务。
此外,瓦格纳的组织体系也被系统性瓦解了,大约一半成员被编入非洲军团,剩余两成加入国民近卫军的志愿者编队中,15%被分配到了车臣的特种部队,只有剩下的1500人由普里戈津之子带领,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被极大压缩。
甚至此前瓦格纳在非洲的武器装备,也被俄军接收了,只给他们留了一些轻武器用于矿区的巡逻。
对于俄罗斯而言,其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目的就是要削弱瓦格纳的力量,这既是对瓦格纳叛乱行为的惩戒,也是俄联邦政府重构海外军事控制体系的关键步骤。
瓦格纳集团作为私人军事公司,虽然长期被视为是俄罗斯的“准官方”海外工具,但本质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2023年的叛变事件,就暴露出了私人武装和国家权力之间的潜在冲突,俄方也意识到,瓦格纳完全可能凭借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海外资源,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甚至挑战俄罗斯的国家权威。
再加上其在非洲的行动常掺杂自身利益,如资源掠夺、独立谈判等,这就可能与俄罗斯的整体外交目标脱节。
(瓦格纳兵变事件)
而非洲军团这边,其直接受俄国防部指挥,人员、资金、行动均纳入国家军事体系,避免重蹈瓦格纳“以战功要价、以实力博弈”的覆辙,从制度上确保海外力量完全服从俄国家战略。同时作为官方力量,也可以严格遵循俄外交部、国防部的协调指令,确保行动与俄罗斯对非整体战略一致。
至于提出让非洲用现金支付安保费用,则是要优化变化模式,缓解经济制裁的压力。
此前非洲想要得到安保服务,只需要提供矿产、能源等资源的控制权就够了,瓦格纳再通过黑市或第三方渠道变现。
这种模式虽然规避了西方制裁,但也存在两大问题,即瓦格纳通过私人渠道处置资源,利润多流向集团自身而非俄罗斯国家财政,甚至出现“俄政府承担国际风险,瓦格纳独享收益”的失衡现象。
再加上资源开采需长期投入,且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收益不稳定;同时,非洲国家也常因为资源分配不均和瓦格纳产生矛盾,比如之前中非共和国就曾指责瓦格纳“过度开采金矿”。
但在改用现金支付服务费用后,俄罗斯便可以直接获得短期、稳定的外汇收入了,到时候现金不仅可以快速用于进口关键物资,支持国内经济或补贴军费,还可以减少对资源开采的依赖,避免因资源争夺与非洲国家产生直接利益冲突,甚至能以“有偿安全服务”的商业化模式,降低地缘政治敏感度。
(瓦格纳)
总的来说,俄罗斯对瓦格纳的“斩草除根”,以及非洲军团的全面部署,标志着其非洲战略正逐步从“低成本渗透”转向“高投入控制”。
但未来非洲军团能否在反恐实效和资源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俄罗斯在非洲的长期影响力。而瓦格纳的彻底消亡,不仅是一个私营军事集团的终结,更是俄罗斯“混合战争”模式向传统大国博弈回归的缩影。
恒瑞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