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藏着一处“心灵氧吧”——大栅栏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这里既有智能化的心理测评设备,又有专业的沙盘治疗室;既能开展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又能组织公益团体活动。运营5年来,而今的大栅栏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已成为居民身边的“心理健康加油站”。
院内“心”空间
五大功能区提供专业服务
走进炭儿胡同25号四合院,灰瓦青砖间透着宁静与温馨。这里是大栅栏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所在地,也是居民们口中的“心灵会客厅”。
周二上午10点,居民张阿姨推开中心的大门:“小孙,我最近睡不好觉,心里头慌得很!”最近睡眠质量下降让张阿姨有些焦虑,女儿建议她来中心看看。
“阿姨您先别急,咱们先做个评估看看具体情况。”中心工作人员小孙引导着张阿姨来到心理评估区。在智能心理自助服务一体机前,张阿姨指尖轻点屏幕,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睡眠质量测试。“结果显示您有轻微的睡眠问题和焦虑倾向。”小孙指着屏幕上的分析报告解释,“不过别担心,这种情况很常见。咱们中心有专门的减压调适区,我带您去体验一下,放松心情。”
在减压调适区,张阿姨戴上专业设备,躺在“心脑交互光疗仓”按摩椅上享受了30分钟的放松疗程。“感觉头脑清醒多了,肩膀也不那么紧绷了。”她笑着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中心上演,居民们像做“心理SPA”一样,通过智能设备检测与专业咨询结合的“一条龙”服务,获得身心放松。
“我们保留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让传统空间焕发新功能。”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四合院里的“心灵港湾”科学规划了五大功能区,形成从测评到干预的完整服务链条。科普宣教区围绕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普及,助力居民树立科学认知;心理评估区通过标准化测评工具,精准分析个体心理状态;咨询干预区,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与干预服务;减压调适区,依托多元化设备,为居民提供情绪调节与压力释放方案;团体活动区,通过各类赋能活动,促进群体心理健康的协同提升。
在中心咨询干预区,心理咨询师正在陪伴初二学生小林进行沙盘游戏。这个因考试失利而拒绝上学的男孩,起初只用沉默回应交流。心理咨询师引导他摆放沙盘,经过多次干预疏导,小林的沙盘从“孤零零的城堡”变成“有桥梁连接的村庄”。“上周他主动说想回学校了。”工作人员透露,中心还为这类重点人群建立了“评估—干预—回访”机制,真正帮助服务对象跨过心理难关。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服务更便捷,中心还开通了预约热线,居民可根据需求选择“一对一”咨询或团体活动。
流动“心”力量
心理服务精准触达“多样需求”
做好“固定基站”服务的同时,中心还将专业力量转化为“流动服务站”。据了解,中心年均举办24场社区活动、12场公益讲座,覆盖9个社区不同群体,让心理服务润物无声般融入居民生活。
“同学们,谁能说说愤怒时身体会发出什么信号?”暑期的西河沿社区活动室里,心理咨询师的提问引发孩子们的热烈讨论。这堂名为《我的情绪小哪吒》的课程,通过角色扮演让20余名青少年学习情绪管理。12岁的小宇举着画满“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图片喊道:“我知道了,生气时先要深呼吸!”
与此同时,一场针对中老年居民的“身心疗愈工作坊”在三井社区热闹开场。65岁的刘阿姨跟着专业老师的指引,在曼陀罗画板上涂抹着色彩,身旁的几位老街坊则跟着节奏轻轻敲击手中的小鼓。“最近总觉得心里闷得慌,今天画完画、敲完鼓,浑身舒坦了不少。”刘阿姨笑着说。这场活动涵盖节奏疗愈、肩颈放松等丰富内容,专业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情绪调节技巧,让居民在轻松互动中掌握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真正体现“寓教于乐、身心整合”的理念。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中心精准服务社区理念的生动实践。每年年初,中心都会深入9个社区开展走访调研,摸清各社区的“心理脉象”:延寿街社区老年人占比高,侧重孤独感干预和代际沟通指导;大栅栏西街社区商户密集,就重点关注从业者的压力管理与职业倦怠预防……“每个社区的情况都不同,居民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只有找准痛点,才能让活动真正走进大家心里。”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随着城市发展,中心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如今已将目光投向更多新兴群体。上个月,快递员王师傅拨通了中心的咨询电话,语气中满是疲惫:“我送快递这活儿天越热越忙,最近老跟客户急眼,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这件事!”中心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后,不仅在电话里教给他“呼吸调节法”,还建议他到中心进行专业咨询和疏导。“新就业群体是我们今年的重点服务对象,他们工作强度大、压力来源多,更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已针对辖区内的快递员、外卖骑手等群体制定专项服务计划,结合他们的工作特点开发“碎片化减压指南”,让心理疏导随时可及。
此外,中心还与辖区老字号企业深度合作,探索老字号传承人在作品创作时的心理活动,为老字号的创新发展打好心理基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从社区活动室里的欢声笑语,到辖区老字号的探索合作,大栅栏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正以“流动服务站”的灵活姿态,将专业服务送到更多人身边,让心理健康的种子在胡同深处生根发芽。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记者王双文 姜灏摄
作者: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恒瑞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