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此项改革从宏观顶层设计全面转入具体实操阶段。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旨在通过系统集成和制度创新,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从宏观战略到落地实施:
三份文件有机衔接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首次系统界定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范畴,搭建了改革的“四梁八柱”。2021年《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聚焦实践探索,设计了试点框架与目标任务,成为承上启下的“规划图”。实施方案则是直接指导10个试点地区开展差异化探索的“操作手册”,重点解决“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何时完成”等问题。
纵观三份文件,要素市场化改革呈现出清晰的“宏观战略—试点蓝图—具体实施”的推进路径。
“综合”+“试点”: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方法论
综合改革试点,是我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方法论创新。它突破传统“一时一地一事一议”的改革模式,核心是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创新体制机制,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综合”凸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10个地区试点方案的结构一致,都有七项改革举措,其中第七项就是“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唯有协同推进各要素改革,才能提升制度集成的整体效能。
“试点”策略的选择,则源于要素市场化改革牵涉深层次体制机制调整,利益结构复杂,潜在风险较大,不适宜采取“一刀切”式的全国同步推进。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有助于积累经验、控制风险,为后续全面推广奠定实践基础。
因地制宜是指导改革试点工作的科学方法论。从具体试点方案可以看到,各地区基于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开展差异化探索。
总体上,此次改革试点既紧密契合区域重大战略,也精准针对各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核心梗阻,以“十地探索”为全国改革投石问路。
从“5”到“5+”:
新型要素加速涌现
实施方案延续《总体方案》“五大要素”基本框架,再次强调了“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要求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制度。尽管资源环境在要素分类上未被列为第六大类,但其重要性已与五大要素处于并行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很多新兴领域涌现出新的生产要素。”在9月11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当前,新型要素发展呈现出很多有别于传统要素的新特征。这为要素体系的拓展与完善提供了新的维度和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中,五大要素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方案》中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调整为“技术、土地、劳动力、数据、资本”。这一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技术要素被置于引领地位,数据要素的重要性显著提升,而传统资本要素的定位更趋理性化。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重点的新型要素观正在形成。
秉纲执本,破壁攻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已进入系统推进、深度协同的关键阶段,唯有坚持市场决定、政府引导的原则,打破行政壁垒与制度梗阻,推动要素高效协同配置,才能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王春华)
来源:中国改革报 ]article_adlist-->赣商精神恒瑞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