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冒着滚滚黑烟的蒸汽火车,还是伴随哐当哐当声响的绿皮火车,每节车厢之间的稳定连接都离不开一项19世纪的发明——詹氏车钩。然而,许多人对于詹氏车钩存在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这是詹天佑先生的发明。事实上,詹氏车钩的诞生并非源于詹天佑,而是由19世纪的美国铁路工程师詹内发明的,和詹天佑毫无关系。
然而,“詹天佑发明詹氏车钩”这一说法却一直流传至今,甚至在晚清时期就开始流行。在我上学时,曾经听过一位教授在爱国主义讲座中提到,近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伟大的创造,其中就包括“詹天佑发明的詹氏车钩”。这个误解一直根深蒂固,那么,这个谣言究竟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呢?为什么美国人的发明会被冠上詹天佑的名字呢?我们需要从詹氏车钩的诞生开始说起。
北方交通大学(即今天的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位学者吕昌,收集了大量关于詹氏车钩的国外资料,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报刊上发文,才让广大国人了解到詹氏车钩的真实历史。追溯到1860年,美国人米勒发明了垂直式的平面火车车钩,虽然这项发明在当时已有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引起了另一位美国工程师詹内的注意。
展开剩余80%1868年,詹内对米勒车钩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自动车钩,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到了1873年,詹内又对这一设计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重新获得了专利。这一改进的自动车钩很快被全美铁路广泛应用,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来。到1893年,美国政府开始要求所有铁路使用詹内的车钩,而这项发明至今依然在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一直是它的最大优势,直到今天仍然被大部分铁路公司采用。尽管如此,随着高铁技术的飞速发展,詹氏车钩的使用已经逐渐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例如日本的高铁车厢就使用了不同的柴田车钩。
詹内的发明极大地提升了火车车厢的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取代了之前使用的链式车钩,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而詹天佑则是中国铁路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从1905年到1909年,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凭借其在铁路建设中的杰出贡献,詹天佑被誉为“铁路之父”。
无论是外国修建的铁路,还是中国自主建设的铁路,在那个时代,詹内的车钩已经成为标准配置。詹天佑为了培养中国的铁路人才,亲自编写了多本教材。比如,他在1915年出版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中,明确指出了詹内(Janney)是新式车钩的发明人。至于詹内这个名字的音译,可以是“詹内”或者“詹尼”,都带有“詹”字。为了避免大家误以为是他自己发明的,詹天佑故意将车钩称作“郑氏车钩”,以此避嫌。
然而,尽管詹天佑有意避免与詹氏车钩的发明产生误解,但这种误会依然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播开来。关于这一点,詹天佑本人在多种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而在一些人试图为“詹天佑发明詹氏车钩”辩解时,却无法提供任何有力的证据或相关的专利申请记录。
至于为什么这一谣言能够在广泛流传,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原因。许多年前,詹天佑的儿子詹文耀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父亲去世时,我已经二十多岁。后来听母亲说,父亲为了解决火车车厢连接的问题,曾经绞尽脑汁,最终受到了握手时的启发,发明了自动挂钩。”詹文耀回忆的这个版本,也让他相信詹天佑就是发明詹氏车钩的人。而这个说法,正是他从母亲那里得来的。这表明,至少在詹天佑去世后的岁月里,关于“詹天佑发明詹氏车钩”的传言早已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连詹天佑的家人也未能免于这一误导。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铁路工程师郭民原先生曾在1983年接受《纵横》杂志采访时提到,他曾询问过詹天佑,关于自动车钩的发明问题。詹天佑否认了这个说法,明确指出火车上的自动挂钩是由一位中国工人发明的,尽管他的名字至今无法考证。郭民原先生的回忆间接证实了詹天佑并非詹氏车钩的发明人,而詹天佑自己对车钩的来源提供了不同的说法。
尽管如此,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充分证实,且在传播过程中被扭曲演绎出各种版本。某些人将詹天佑的这番话美化为他品格高尚,不图功劳;另一些人则将重点转移到“英国人发明了车钩”的说法上,讽刺中国工人尽管有发明创意,但最终却无法落实应用,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论如何,这些故事的流传,不仅没有帮助人们了解詹天佑的历史贡献,反而让更多人误解了詹天佑和詹氏车钩之间的关系。
尽管我们难以追溯到最初编造“詹天佑发明詹氏车钩”这一谣言的人,但根据现有史料和詹内车钩的历史记录,可以明确指出,詹天佑并不是詹氏车钩的发明人。清末民国时期,正值中国步履蹒跚、百年屈辱的历史阶段,詹天佑作为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凭借其在铁路建设上的突出贡献,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铁路,这为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少许自豪感。正因为如此,詹天佑成为了“詹氏车钩”这一发明的代名词,并自然地为许多人所误传。
或许,这个最初的误会是出于一种人们对于“祖国的荣耀”与“伟大发明”的朴素期望。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深受列强欺凌和压迫,普遍渴望自己能有所突破,在现代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而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无疑给了民众一个希望,一个中国也能够创造和贡献的希望。
发布于:天津市恒瑞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