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
“只是偶尔咳两声,吃点止咳药就好”,这是不少大学生、高中生面对咳嗽时的普遍想法。但近期门诊中,多名年轻患者正因这种“轻视”,将普通咳嗽拖成了空洞性肺结核——一种病情更重、治疗更难、传染性更强的结核病类型。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中招”且延误?
认知误区根深蒂固:
多数年轻人觉得“结核病是老毛病,现在很少见”,或把咳嗽等同于感冒、支气管炎,自行服用止咳药、消炎药。但止咳药只能暂时压制症状,无法消灭结核分枝杆菌,反而会掩盖病情,让细菌在肺部悄悄“挖洞”。
生活习惯增加风险:
大学生、高中生常处于宿舍、教室等人群密集环境,若身边有隐性感染者,容易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加上熬夜复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免疫力下降,给结核杆菌可乘之机。
症状早期不典型:
空洞性肺结核早期可能只有轻微干咳、偶尔低热(多在下午或傍晚)、乏力、食欲下降,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很难引起重视。等到出现咳血、胸痛、体重骤降时,肺部已经形成空洞,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展开剩余70%出现这些信号,别再“硬扛”
如果咳嗽持续超过2周,同时伴有以下任一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呼吸科或感染科就诊,配合医生做相关医学排查:
● 咳嗽伴有少量痰,偶尔带血丝或血块;
●下午或晚上莫名发热,体温在37.3-38℃之间,早晨又恢复正常;
● 没刻意减肥却体重下降,伴随乏力、盗汗(夜间睡觉出汗,醒后汗止);
● 胸口隐隐作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
空洞性肺结核:拖出来的“重症”
普通肺结核若及时治疗,大多能在6-9个月内治愈。但发展成空洞性肺结核后,肺部会出现不可逆的“空洞”,不仅会影响呼吸功能,还可能导致:
● 传染性增强:空洞内的结核杆菌会大量随痰液排出,家人、同学接触后感染风险升高;
● 治疗周期延长:需12-18个月的规范服药,且可能出现药物耐药,增加治疗失败概率;
● 并发症风险:如咯血、气胸、肺心病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年轻人预防结核,做好这3点
别忽视“小咳嗽”:
咳嗽超过2周不缓解,立即就医检查,不自行滥用止咳药、抗生素。
增强免疫力: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均衡饮食,多吃蛋白质和维生素;适度运动,如跑步、跳绳,提升身体抵抗力。
做好防护:
在人群密集的教室、宿舍,勤开窗通风;若身边有咳嗽、低热的同学,提醒其及时就医,避免密切接触。
结核病从“轻微咳嗽”发展到“空洞”,往往是“拖”出来的结果。对年轻人而言,健康不是“硬扛”的资本,及时排查、规范治疗才是关键——别让一场本可预防的疾病,耽误了学业和未来。
···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布于:安徽省恒瑞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