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是抢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键工具”,通过胃囊、食管囊充气压迫止血,为治疗争取时间。但它结构特殊(含两个气囊、三个管腔),护理时若操作不当,很容易触发并发症——比如气囊突然破裂导致止血失败,或压迫过久引发食管、胃黏膜损伤,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食管破裂、胃壁坏死。很多照护者因不了解“护理禁区”,误操作后追悔莫及。今天就来梳理那些易诱发气囊破裂、黏膜损伤的错误做法,帮你避开护理“雷区”。
一、气囊操作“三忌”:这些行为最易致气囊破裂,止血功亏一篑
气囊是三腔双囊胃管的“核心部件”,充气压力、放气时机、日常保护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气囊破裂。一旦破裂,原本压迫的血管会再次出血,甚至可能因破裂的气囊碎片堵塞消化道,引发更危险的情况。
1. 忌“盲目充气”:压力不监测,超压必破裂
不少照护者认为“气囊压力越大,止血效果越好”,充气时不使用压力表,仅凭“手感”判断(比如捏气球一样捏到紧绷),殊不知这是最危险的操作——三腔双囊胃管的食管囊压力需控制在30-40mmHg,胃囊压力需控制在50-60mmHg,超过这个范围,气囊壁会因过度拉伸而变薄,容易出现裂痕,尤其在患者咳嗽、恶心导致腹压升高时,裂痕会迅速扩大,最终破裂。
展开剩余84%**典型案例**:一位肝硬化出血患者,照护者充气时未用压力表,凭感觉充至“气囊硬邦邦”,3小时后患者突然呕血增多,检查发现食管囊已破裂,原本压迫的曲张静脉再次出血,紧急重新置管才控制住病情。
**正确做法**:充气前必须准备“专用压力表”,先充胃囊(先充胃囊可固定管子,避免食管囊移位),缓慢充气至压力50-60mmHg,用止血钳夹紧管腔;再充食管囊,压力30-40mmHg,同样夹紧。充气后每1-2小时用压力表复测一次压力,若压力下降超过10mmHg,需排查是否有漏气,不可盲目补气。
2. 忌“长期不放气”:压迫超24小时,黏膜先受损再破囊
为了“巩固止血效果”,有些照护者会让气囊持续充气超过24小时,甚至48小时不放松。但食管、胃黏膜长期处于高压压迫下,会先出现缺血(黏膜颜色变苍白),接着发生糜烂、坏死,而坏死的黏膜会与气囊壁粘连,此时再放气或调整位置,很容易撕裂黏膜,甚至导致气囊被粘连的组织“划破”,引发破裂。
**医学常识**:人体消化道黏膜对缺血的耐受时间有限,持续压迫超过12小时,黏膜就会出现缺血损伤;超过24小时,损伤概率高达80%,同时气囊因长期受力,材质也会老化变脆,破裂风险显著增加。
**正确做法**:气囊持续充气时间不可超过24小时,每12小时需放气一次(先放食管囊,30分钟后再放胃囊),每次放气15-30分钟,让黏膜恢复血液供应。放气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再次出血(如呕血、黑便),若出血停止,可逐渐减少充气时间,为拔管做准备;若仍出血,放气30分钟后需重新充气,但需适当降低压力(如胃囊降至45mmHg,食管囊降至35mmHg)。
3. 忌“暴力操作”:插管/调整时猛拽,气囊易被刮破
三腔双囊胃管比普通胃管粗,且带有气囊,插管或调整位置时若动作粗暴(如快速插入、用力拽拉),气囊很容易被食管内的狭窄处、曲张的静脉团或胃内的食物残渣刮破。尤其在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食管剧烈收缩,此时强行操作,气囊破裂的概率会翻倍。
**错误场景**:一位患者插管时因不适剧烈咳嗽,照护者为“快速完成操作”,用力将胃管往里推,结果听到“噗”的一声,再测压力发现食管囊压力骤降,检查确认气囊已被刮破,不得不重新置管。
**正确做法**:插管前先润滑胃管前端(用石蜡油均匀涂抹15-20cm),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头偏向一侧,缓慢插入(插入速度1-2cm/秒),当插入至50-60cm时(成人标准),用注射器抽取胃内容物,确认在胃内后再充气;调整位置时需先放尽气囊内气体,动作轻柔缓慢,避免用力拉扯,若遇到阻力,不可强行推进,需轻轻旋转胃管或调整患者体位后再尝试。
二、黏膜保护“四避”:这些行为会加重黏膜损伤,甚至致坏死
三腔双囊胃管通过“压迫止血”起效,但若护理时忽略黏膜保护,止血的同时可能造成新的损伤——从轻微的黏膜充血、糜烂,到严重的溃疡、坏死,甚至食管穿孔,每一步都与不当护理密切相关。以下四个“避坑点”必须牢记。
1. 避“压力波动大”:反复补气放气,黏膜“疲于应对”
有些照护者发现气囊压力下降后,会一次性快速补气(如10秒内充入20ml气体),导致压力瞬间骤升,黏膜突然受到强烈压迫,血管急剧收缩,缺血损伤会比缓慢升压更严重;还有人频繁放气补气(如每1小时放气一次),让黏膜在“缺血-再灌注”之间反复切换,容易引发“再灌注损伤”(缺血后突然恢复血流,会产生大量自由基,损伤黏膜细胞)。
**正确做法**:补气时需“缓慢匀速”,每次充入5-10ml气体后,用压力表测量一次压力,直至达到目标值(胃囊50-60mmHg,食管囊30-40mmHg),避免压力骤升;若无明显漏气,无需频繁放气补气,严格按“每12小时放气一次”的标准操作,让黏膜有稳定的恢复时间。
2. 避“忽视口腔护理”:口腔细菌下行,加重黏膜感染
长期留置三腔双囊胃管的患者,因吞咽功能减弱,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这些细菌会随唾液顺着胃管外壁下行,污染食管、胃黏膜。若黏膜本身已因压迫出现破损,细菌会在破损处定植,引发感染,导致糜烂加重为溃疡,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
**错误认知**:很多人觉得“只要胃管能止血,口腔脏点没关系”,却不知口腔感染是黏膜损伤加重的“隐形推手”。
**正确做法**: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做口腔护理2-3次,意识清醒的患者可协助漱口,意识不清的患者用无菌棉签擦拭口腔(包括牙齿、牙龈、舌面、颊黏膜);每次护理后检查口腔黏膜是否有破损,若有溃疡,可涂抹“康复新液”促进修复;同时定期更换胃管固定贴,保持鼻腔、咽喉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
3. 避“管腔堵塞不处理”:胃液滞留,黏膜被“浸泡腐蚀”
三腔双囊胃管有三个管腔:胃囊管、食管囊管、胃减压管。若胃减压管堵塞(如被血凝块、食物残渣堵塞),胃内的胃液、胆汁无法排出,会在胃内滞留,胃酸、胆汁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尤其是被胃囊压迫的区域,本就处于缺血状态,再加上酸性物质的腐蚀,很容易出现糜烂、溃疡。
**正确做法**:每日用20-30ml生理盐水冲洗胃减压管2-3次(餐前或餐后1小时),冲洗时速度要慢(10-15ml/分钟),避免压力过大导致胃黏膜损伤;若发现冲洗阻力大,不可强行推注,可用注射器轻轻回抽,尝试抽出堵塞物(如血凝块),若无法疏通,需及时更换胃管,避免胃液长期滞留。
4. 避“拔管太随意”:未放气就拔管,黏膜被“拽伤”
拔管是护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有些照护者拔管前忘记放尽气囊内的气体,带着充气的气囊强行拔出,气囊会像“塞子”一样刮擦食管黏膜,导致黏膜撕裂出血,甚至造成食管狭窄;还有人拔管时动作过快,胃管前端的气囊会瞬间牵拉黏膜,引发剧烈疼痛和损伤。
**正确拔管步骤**:拔管前先确认患者出血已停止(如24小时内无呕血、黑便,胃减压管引流液无血性成分);拔管时先放尽食管囊气体(用注射器缓慢抽尽,直至压力为0),再放尽胃囊气体,等待5-10分钟,让黏膜适应无压迫状态;然后解开固定贴,让患者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时缓慢拔出胃管(速度1-2cm/秒),拔管后观察患者是否有胸痛、咯血,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三、总结:护理三腔双囊胃管,“稳”字当头
三腔双囊胃管的护理,没有复杂的技巧,核心在于“稳”——压力稳(避免骤升骤降)、操作稳(避免暴力粗暴)、护理稳(避免忽紧忽松)。每一次气囊充气、放气,每一次口腔护理、管腔冲洗,都关系到患者的黏膜安全和止血效果。
对照护者而言,要牢记“压力监测用表、充气放气缓慢、口腔护理到位、拔管先放气体”这十六字口诀,避开文中提到的“三忌四避”;对患者及家属而言,若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不适(如胸痛、剧烈咳嗽、呕血增多),要及时提醒照护者,不可强忍。只有双方配合,才能让三腔双囊胃管在发挥止血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治疗期。
发布于:江苏省恒瑞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